过场调(马骨胡谱)|周宗汉记谱
过场调(马骨胡谱)
作曲:周宗汉记谱
马骨胡,壮族拉弦乐器。壮族称冉督、冉列。流行于广西壮族自治区西林、隆林、田林、百色、靖西、德保一带和云南、湖南等省壮族地区。马骨胡是起源于奚琴类型的拉弦乐器。从清代初年起,随着统一的多民族国家进一步的巩固和发展,各民族间文化交流的日益频繁,拉弦乐器也增加了不少新的品种。我国著名音乐史学家杨荫浏先生(1899年-1984年)《中国古代音乐史稿》(三十四章)中载:“到了清代,除了原有二弦的胡琴或二胡之外,又出现了四弦的四胡,专用于伴奏京剧的京胡。少数民族地区也出现了不少拉弦乐器,如广西壮族的马骨胡等。”据壮族老艺人80年代初回忆:壮剧到现在已是第七代人了,祖辈们说,在没有壮剧以前,早就有人拉冉列了。最初,人们常在节日里,拿起马骨胡、土胡、葫芦胡和壮笛等壮族民间乐器到邻近的村寨去演奏,叫作“游院”,这便是壮族民间器乐合奏-“八音”(采用马骨胡、土胡、葫芦胡、三弦、壮笛、八音锣、八音鼓、小钹等八种主要乐器合奏)的早期形式。马骨胡在由邕剧——板凳戏——“土戏”——壮剧的整个发展演变过程中,始终是主要的伴奏乐器。1815年,当隆林县成立了半职业壮剧团以后,马骨胡又成了壮剧乐队的领奏乐器。后来又成为“八音”乐队中的主奏乐器。照此说来,马骨胡出现于清乾隆年间(1736年—1795年),至今已有二百多年的历史。改革的马骨胡用内蒙马及牛骨拼粘琴筒,尤以大洋马腿骨拼粘的琴筒发音最好,音量宏大;并将琴杆加粗改短,弦轴改为红木制作,琴弦用钢丝弦,采用二胡琴弓,演奏时还将双膝夹持琴街改为置于腿上,60年代已用于独奏。今天的马骨胡,定弦为d1、a1,音域由d1~e3,有两个多八度。音色清脆、明亮,既与京胡近似又较之柔美,已成为富有壮族特色的独奏、齐奏乐器。在北路壮剧乐队中,马骨胡是主奏乐器。为它配奏的,还有一种琴筒较大的中音马骨胡。它们衬托唱腔,使壮剧音乐更加优美动听。
"
想把我唱给你听 简谱歌谱,旭日阳刚-回家 吉他谱,最美妈妈 简谱,女儿花口琴曲简谱,钢琴谱为F调则,笛子曲谱烟花易冷,寂静的夜晚简谱曲,ppap吉他谱简谱
极低概率问题:因手机型号或浏览器等因素,付费后没看到下载地址;其实是跳转到同设备其它浏览器里,复制本网址在其它浏览器中打开就可以看到; 有问题发邮件:[email protected](支付截图)
五月天哪首歌的谱子简单,任妙音寻找歌谱,凉凉钢琴曲五线谱虫虫,四四拍谱子,姬和不如前奏吉他谱,小提琴小雨沙沙五线谱,巴赫十二平均律五线谱,帝都的谱子,心的祈祷e调吉他谱,武士桑谱子,汤非大英雄歌谱,爱的代价吉他谱降E,缆车三声部歌谱,蓝调口琴一个人的歌谱子,让爱天天我家简谱,钢琴六级三部创意曲谱子,雪中情 笛子简谱,黄河渔娘数字简谱